I Read

Generation X – tales for an accelerated culture

Generation X :  Tales for an Accelerated Culture

X世代︰ 速成文化的故事
作者︰Douglas Coupland

對我來說這是一本蠻新鮮的書。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初彷彿什麼都很美好。

The “X Generation”

所謂的X generation就是在八十年代尾進入二十歲的那班人,他們不像上一代經歷太多,父母該爭取的都爭取了,只是當年(50s)只靠一份低工資就可養活一家大細兼一買間大屋。來到generationX,爭取成功的遊戲規則都變了。

他們都有過度教育的腦袋,換來一份標準的社會新鮮人「再怎麼苦幹也得不到掌聲的無聊工作」,同時看著樓價嘆氣,苦幹十幾二十年也不可能擁有自已的房子。稍為走運的,有逐漸浮上水面所謂「優皮」生活態度可依循——炒房地產,傷害仲介…不擇手段爭取多一片蛋糕真的沒什麼大不了——還要記得將剩下的用鐵絲網圍好。人們都在比賽誰最先找到所剩無幾的「第一片蛋糕」,速成食品因此崛起,還有每一個鎮都詭異地出現一模一樣的購物中心。

當把他們 (X Generation) 相對之前(Baby Boom)或之後(Y Generation, or Net Generation)的兩個世代比較的話,就顯得低調得多,且X也有”EXcluding”的意味。直到本書在1991出版之後,這生在斷層的一代也沒有被特別介定。

本書用了framed narration的方式寫,框架就是三名年青人Andy, Claire跟 Dag,在投入職場數年之後,自覺在變成連自己也不認得自己的怪物之前,有必要停止一切,放棄過去,淘空自己來一個更乾淨的開始。他們三人來到加洲Mojova沙漠的棕櫚泉,一個只有兩類人——掙了大半生錢來這兒發狂要買回青春,或者想要奉行優皮生活主義而來抽脂——會來的度假勝地。三人僅靠McJobs (麥當奴式三無工作︰低薪低福利低前途) 維生,為了換取更多給自己時間及最大的生活自由,還有就是,要感受生命中微小美好的時刻

Claire覺得他們這樣扮酷的生活還欠了什麼也有點不健康,在某天日出之時大家胡扯了一堆有的沒的 (“The Sun IS your enemy“) 之後,提議「不嘛就得讓我們的生命變成一個個故事,否則日子根本就過不下去了。」。

三位年輕人說的故事既有他們的自身經歷,也有完全胡扯的虛構地方,還有一些無里頭到極點的未世寓言,嘿,真實世界何嘗不是同樣的雜亂無章?But all their stories were all about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sets in life—— Andy talks about “inner self” and “family”, Claire talks about “love”,and Dag talks about the “unknown future”。

Where are we going? or where should we go?

要為這本書寫讀後感蠻難下筆的,我實在太喜歡三位主角。拋下一切去流浪,這是那年代才有的浪漫。而且,他們都有想像力

Andy’s Story

本書的敘述者,來自七兄弟姊妹的典型美國大家庭,還要是排在中間、最不起眼的那位。

或者因為這家庭背景,沒什麼人會特地了解他,而他也特別想要在人群中隱藏。Andy為一位頗為纖細感性的少年(專長是日文),在三人組之中起著緩衝 (或者專指為Dag善後XD) 的角色。

在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來自Andy在日本雜誌社工作的故事︰

「…我全身冒出了冷汗,詩人里爾克的字句浮上我的腦海——他說,我們每個人出身的時候,內裡都有一封信,只有當我們誠實地面對自我,才可能在死前一讀究竟。隆道先生似乎把保險箱裡的夢露照片錯當成他內裡的那封信,而我呢,我自己似乎也有犯下類似錯誤的危機。」

……「所以我來到這兒,呼吸著塵沙,和狗一同散步——去凝視一顆石頭或一株仙人掌,而且我明白自已是第一個看見那株仙人掌和那顆石頭的人。同時,我也嘗試去閱讀我內心深處的那封信。」

在書中Part3開始,Andy開始比較深入描寫他跟家人之間的代溝,一方面對身在家鄉十年如一日地生活著的父母感到厭倦(「歡迎光臨被時光遺忘的家﹗」),另一方面跟各散東西的兄弟姊妹也沒有什麼話題,大家的各人生及價值觀的差異太大。

在聖誕節當天,Andy用一大堆蠟燭把平常的客廳轉變成另一個空間,在眾人為此「具有爆發性美感的微小時刻」動容之後,「日子還是那樣過」的衝擊更令他不得不認命,作為中產階級,其實犧牲了天知曉多大的代價來換來舒適且平淡的生活。家人無法給你任何的生命啟發,或者是一個擁抱,甚至由心底發出的愛,並不是他們的錯。歷史會輕易地把他們遺忘,並不需要感到抱歉。

本書在千禧年元旦完結,恕不點破最後一幕所發生的,但對Andy來說,我想這是他新的「對地球的回憶」。

Claire’s Story

跟Andy一樣也是來自一個大家庭…不過有點另類就是了——一對不斷離婚給婚的「父母」跟眾多同母異父/同父異母的兄弟姊妹。

在三人組之間,似乎Claire是家境比較富裕的一位,因為受不了家人而逃了出來。如Andy所言,一位女生要拋棄一切跟他們一樣活在世界的邊沿,所需的勇氣比男生更多。

Claire有旺盛的好奇心,也有很多怪論。但她似乎什麼事都比他人都要看得通透,也比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跟其他人相比她更是一個行動派。

在三人之中也只有她跟其他人拍拖,搭上的反而是一個他們這些放逐者都會無視的純種「優皮」Tobaias。Claire看上的是他的外貌,而Tobias看上的是Claire的生活方式——「我以為這是我終於可以成為一流人物的最後機會。讓自己培養出某種高尚的情操」。最後這段關係也理所當然結束了,也伴著一個蠻漂亮的愛情寓言︰

「…我要帶著這根樹枝到沙漠裡。我要把每一秒自由的時間都花在那裡——探測埋藏在深處的水源。…」

「然後有一天,我不知道會是何時,我會來到一個沙丘,然後發現那裡也有一個人在探測水源。我不知道那個人是誰,但是,那說是我要戀愛的人。一個尋找水源的人,就跟我一樣。」

Dag’s Story

三人中最粗線條,有無法解釋的破壞王傾向,同時對世界未日(的所有可能因素,如核爆)極之著迷。

本身在溫哥華當設計師 (或者如他所告訴其他人他只是個做行銷的),忍受不到愈加荒謬的設計案子(要這些小孩想吃漢堡想得要死﹗),跟老闆大吵一頓,然後躲在家中轟轟烈烈經歷了他的Mid-twenties breakdown(二十中旬崩潰症),重見天日後搬來棕櫚泉,跟Andy跟Claire相鄰而住。

Dag的性格在三人之中對我來說比較有趣,先是有點典型的設計師性格——專要對特別或奇異的事才有興趣,或者自已要在另一水平或與眾不同才能感到安全感。然後就是作風隨隨便便,天馬行空什麼都有,但最後注定仍然是一事無成。

他的故事一再出現有關世界未日的話題,在乾燥得什麼都沒有的沙漠,「如果那一刻來到,你若在現場」會怎樣呢?這點脫離現實的反差幻想可說是支撐Dag應付沉悶生活的樂趣。

「就在這一切之前,你最好的朋友伸長了脖子,探向你躺落的所在,吻你的唇,然後跟你說︰『好了。我一直就想做這件事。』

「…在無聲的虎虎熱風中,就像你六歲起就開始想像的有一兆個 火爐的爐門打開的狀況,一切都終告結束︰有點嚇人,有點性感,也帶了點遺憾。就像生命,你不覺得嗎?」

混世代用語

本書另一特色就是在小說外有一大票有趣的「混世代用語」(有興趣一窺這過癮字典可到這邊),還有數張令人會心微笑的單格漫畫及”意味深長”的汽車保險桿貼紙(bumper sticker-意指自欺欺人),極盡其嘲諷能事也更本書的enjoyment大大提升。原文書夾雜了不少他國文字,特別是法文跟一些日文,原文版最大問題就是不會解釋這些字。還有就是中文版附有頗詳盡的譯註,有一本在手搭配服用是不錯的 XD,只是排版及尺寸(方型…方型的小說)方面真的有點糟…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